国家民委高等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 (1996年10月23日)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及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现状,按照国家教委《关于研究制定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工作的通知》要求,编制国家民委直属民族院校高等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
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民族高等教育需求情况分析
江泽民同志指出:"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九五"期间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民族院校应主要为民族地区培养适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
1.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中西部地区,要积极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水利、交通、通讯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林牧业及其加工业,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提高加工深度,使资源优势逐步变为经济优势。"国家将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可以预期,今后15年内,随着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的实施,中西部的经济将有较大的发展。这种发展趋势带来的人才需求将会给民族院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民族院校应抓住机遇、适应需要发展自己。
2.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特点预测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目前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与全国相比较,工业所占的比重低。而在工业经济的结构中,原材料、能源等资源产品工业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乡村社会总产值的构成中,农业的比重大,非农业的发展程度低。这些经济结构的特征是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突出反映。
1993年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第一产业占33.6%,第二产业38.8%,第三产业占27.6%。农业仍占相当大比重。根据历年统计数字看发展趋势,工业所占的比重将继续上升,农业所占的比重将继续下降。但目前的产业结构在今后五年中不会有根本性变化。因此从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特点看,未来一个时期内,在下列人才的需求有增加的趋势。
(1)加速能源开发,关键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使用引进优质高效的能源技术设备的人才。
(2)降低原材料消耗的,主要指掌握石油、煤、无机盐化工和精细化工技术、水泥、玻璃以及各种新型建材生产技术的人才。
(3)电子通讯技术应用方面的人才。
(4)繁荣边境贸易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5)旅游产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6)金融专业人才。
人才需求特点表现为:专业门类多,层次多,需求量小,需要逐年补充。对这些专业特别是第一、二、三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需要全国各级各类高校为其培养,民族院校则应在一定程度内调整自身的结构,适应民族地区人才的需求。
3.从毕业生就业情况预测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民族院校曾为民族地区输送过大批党政干部、师资,但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发生较大变化。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民族院校毕业生,比较热门的专业主要有:计算机应用、应用电子技术、货币银行学、财会、英语、文秘、新闻。供求基本平衡的专业有:法学、汉语、经济管理。需求较少的专业有:中国史、民族学、民族史、少数民族语文、数学、物理、化学。
从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外语类、应用技术类、财经等专业需求增长较快,而对民族语言类各专业的需求是不稳定的。对民族学诸学科、专业表现出量少质高的需求趋势。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委所属民族院校的需求可以概括为:
(1)近期内数量上基本保持稳定或略有增长。
(2)专业结构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力所能及的调整。
(3)民族学各学科、专业需要量少,层次要求较高。
(4)应注意调整民族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如发展成人教育等。
(5)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专业口径较宽的合格人才。
二、委属民族院校现状分析
40多年来,民族院校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及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各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委属民族院校设有25个硕士点,3个博士点,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两个"文科"基地。本专科已设置了涉及文、理、农、工、医、师、财经、政法、体育、艺术、外语等11科类的专业100余种。有一支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专任教师队伍,有较为完备的办学条件。已初步形成以普通本专科教育为主,既有研究生教育又办干训、预科和函授、夜大学,多种学科兼备的多层次、多科类、多形式的办学格局。"八五"期间学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994年委属民族院校各类在校生已达22674人。其中:博士生25人,硕士生314人,普通本专科生15574人,预科生1637人;成人高等教育的各类在校生达4631人,其中干部专修科学生934人,函授生2000人,夜大生1697人;此外还有中专生96人,以及若干外国留学生。和1990年相比,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增加了4655人,增长42.6%;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增加2000余人,增长约50%。现在平均每所学校在校生达4500余人。
"八五"期间,委属民族院校的专业结构面向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调整,经济学、法学类专业所占比重有所提高,理工农医类专业有所发展。在校生各学科的分布为:哲学1.2%、经济学22.3%、法学10.5%、教育学0.9%、文学25.6%、历史学5.8%、艺术1.4%、理学9.2%、工学17.1%、农学3.9%、医学1.8%。文科类在校生占67.8%,理工农医类在校生占32.2%,委属民族院校专业结构仍然是以文科为主,表现了自己的学科特色优势。同时也显示了专业结构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
办学条件有所改善。目前委属民族院校校舍面积达8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2.66亿元,其中教学设备总值4000余万元。生均校舍面积45.3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7.73平方米,生均仪器设备2600元。专任教师达2294人,平均高职比为27.9%。除生均仪器设备外,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教委规定的现行标准。
委属民族院校经过"八五"期间的努力,取得一定的发展。但在发展中,困难和问题也同时存在。
1.发展环境依然严峻
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我委所属民族院校每年的教育事业费用于人头费已达70-80%,用于教学、科研和事业发展的经费所剩无几。除教育事业费外,我委能够用于民族院校发展的机动财力十分有限,财政支持能力较弱。
由于历史的原因,委属民族院校以文科为主,难以发展科技型的校办产业,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由于民族院校的特点,对少数民族学生不收或只收少量学杂费,相对于其它高校,经费来源受到限制。学校的发展由于缺乏足够的财力支持,发展环境依然严峻。
2.急需加强专业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委属民族院校的专业设置已与现实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一些专业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相当困难,不调整已无出路。近几年委属民族院校已作了很大努力,对某些专业进行了调整。但是由于投资不足,相应的专业师资缺乏,专业建设滞后,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现在迫切需要加强新增专业的建设。
3.特色专业需要扶持
民族学科多年来一直是委属民族院校的传统、特色和优势学科,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虽然现在这些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很小,但这些学科对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对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需要采取特殊措施给予扶持。
4.教育质量的提高十分紧迫
从总体上看,委属民族院校与同类型其它大学比较,教育质量存在一定差距,这与民族地区对民族院校毕业生的需求很不适应,教育质量的提高已十分紧迫。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教学质量如没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学校的存在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5.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需进一步提高
委属民族院校办学效益主要体现在用有限的教育经费,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质量有保证的少数民族专业人才。为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各院校只有在教学、科研管理、人事分配制度、住房医疗制度、退休保险制度、后勤工作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并逐步完善。只有管理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提高办学效益。
三、委属民族院校"九五"发展目标和2010年发展规划
1.发展的基本思路
"九五"期间要继续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委属民族院校的发展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民族地区发展目标相协调。深化民族院校的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与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方式和途径。
"九五"期间,委属民族院校要继续适应社会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办学规模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注意控制普通本、专科招生数量,发展成人教育。有特色的民族类各专业,重点放在研究生教育。努力争取多方面投资,设法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科学管理。努力提高办学效益,要把委属民族院校办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高等学校。
2.委属民族院校"九五"期间的发展目标
A.规模
教育事业发展规模要与办学条件、办学经费、就业需求相适应,"九五"期间委属民族院校全日制在校生应基本稳定在:中央民族大学5000人,西北民族学院3500人,西南民族学院4000人,中南民族学院4000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2000人,东北民族学院近期1500人。在办学条件有所改善的前提下,办学规模可以适度发展。
B.办学条件
委属民族院校首先要达到国家教委规定的办学条件。特别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要基本达到4000元的标准。
C.教育结构
继续调整教育结构,使委属民族院校在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等方面,适应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民族学科各专业要向高层次发展,重点是办好研究生教育。
D.教学质量
教学综合评估达到所在省(市、自治区)中上水平。
E.效益
实现科学的定编定员,努力争取使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达到1:10,使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达到1:6,要降低人员经费在教育事业费中所占的比例,增加公用经费和发展经费所占比例。
F.完成中央民族大学进入211工程的部门预审
积极创造条件,完成中央民族大学进人211工程的部门预审。争取使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学成为进入211工程的重点学科。
3.委属民族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目标
"九五"期间,委属民族院校要实现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在全体师生中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中,要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实现师生素质、文化生活质量、校园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使校园的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4.委属民族院校2010年发展规则(轮廓)
教育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2000-2010年,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我国民族地区将会有较大发展。产业结构将会出现较大变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会上升。教育、科技事业也将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将有较大增加。经过"九五"期间的调整和发展,委属民族院校将会适应2010年的社会需要。并与内地高校、民族地区高校携手,共同完成培养少数民族专门人才的任务。委属民族院校的办学规模将基本稳定在"九五"后期的水平,或有适度增长。大的结构调整基本完成,重点放在专业建设上。办学条件要有较大幅度改善,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有较大幅度提高。中央民族大学进人"211"工程。东北民族学院要办成面向全国招生的,有较高办学水平的理工学院。
四、改革思路
1.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要根据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委属各院校要继续进行专业和课程的调整、改造,搞好专业建设,做到学生学的专业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对路的,用得上的;要打破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束缚,确立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逐步从根本上改变原来过专过窄、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尽快制定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从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要继续完善并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在条件成熟时试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分流淘汰制。现在要坚持和完善教学方面的各项奖励制度。
2.加强科研工作。科学研究对于学科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提高师资水平,更新教学内容,对于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技术研究要注意技术开发和推广,加强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社会科学研究要加强对"九五"期间和21世纪初叶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中重大问题的研究。
在科研管理中,要建立和完善市场导向机制,宏观调控机制,依法管理机制和竞争机制,要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使委属民族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走向现代化。
3.积极慎重地进行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从1996年起,委属民族院校要逐步实行招生"并轨"和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制度。在这项改革中民族院校一定要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方向。妥善解决特困生的生活问题,保证他们能安心读书。
4.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九五"期间,委属民族院校继续实行国家民委与学校所在省(区)、市政府双重领导,以国家民委为主的管理体制。同时要继续打破"条块分割"和封闭的办学格局,进一步推进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促进委属民族院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5.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九五"期间,委属院校要继续搞好以人事、分配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的高效、富有竞争激励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6.落实学校应有的自主权
要逐步使委属民族院校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要在招生、专业调整、机构设置、干部任免、经费使用、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和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分别不同情况,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也要善于使用自己的权力,承担应负的责任,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五、工作措施
为了实现我委教育事业"九五"计划的各项发展目标和改革任务,应采取以下主要工作措施:
1.进一步加强委属民族院校领导班子建设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办好学校的关键在于选好校长和老师。因此,在"九五"期间,要选好、配齐各校的党政一把手,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并通过多种途径把委属院校领导班子建设成为能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和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综合素质和领导水平较高,坚强有力、结构合理、勇于进取、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并通过中央党校、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为每所院校培养出一批高层次的、跨世纪的管理人才。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注重改善班子内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采取措施解决领导班子老化的问题,力争在"九五"期间,各院校领导班子中40岁左右的成员应保持在1/3左右。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各院校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力争在"九五"后期委属院校教师队伍中博士、硕士生学历的比例,基本达到全国高校的平均水平;做到大多数教师能一专多能,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制定并实施学术骨干和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的调人、选拔、培养、使用方案;对于贡献突出的学术骨干和跨世纪学校带头人要给予资助、奖励和较为优厚的待遇。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教授。
3.加快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
"九五"期间,各院校必须在1997年以前完成课程体系调整,重新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新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必须着眼于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口径要宽,基础要厚,力争做到与同类大学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具有可比性。
要十分重视教材建设。正如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的那样:"教材很重要"、"编好教材是提高教学的关键"。因此各院校要花大力气抓好这项工作。每个学校都要成立教材建设委员会,设立教材建设基金,实行教材项目招标和专家评审制。我委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争取在"九五"期间出10部左右的国家级教材,供民族院校统一使用。
4.继续做好后勤工作
各院校后勤工作要坚持为教学科研、为师生员工、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的方向,要为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可靠的保障。
学校的后勤工作应在完善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向社会化的过渡。
5.加强评估工作,大力提高院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政府部门要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评估……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检查评估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教育质量、后勤工作将成为管理学校的重要手段。通过评估,促进学校各方面的改革,优化管理,提高决策水平,从而不断提高办学效益。"九五"期间,将开展对委属院校的评估工作,并逐步使这项工作量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易于操作。
6.增加教育投入,充实改善办学条件
"九五"期间,国家民委和各院校都应高度重视办学条件的改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有计划、有重点地解决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增加教育投入,一是国家民委积极争取国家财政的扶持,二是各院校进一步搞好科技开发、校办产业和其它创收,并把创收的一部分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三是努力争取社会赞助和海内外人士的资助。
7.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积极探索委属民族院校与境外机构和个人合作办学的道路,鼓励具备条件、具有优势的院校到境外开设办学点。鼓励学校积极开展对外教学与学术交流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