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西南角
在北京、山西一带,绝大多数民居的厕所都是设在民居院落的西南角。因为院落大门一般设在东南角,厕所设置在西南,不容易闻到异味。此外,这样还远离了人们行动的主要路线,不会引人注意。图中是平遥民居的手绘图,从中可以看到,厕所同样也藏在了西南角。
坐式便器的优点是如厕者舒适,是我国江南地区的传统厕所形式。
这种公共厕所,其坐凳为一长排,坐凳面前部的高度为40厘米左右,适合人们放腿。而坐凳的后部高度则抬起,坐凳面进深宽度在60厘米以上。这样每一位如厕者都形成向前趴着的身体形式,便于将胳膊肘放在膝盖上。坐凳面上开设一个一个的正方形孔洞,就是便器的洞,下面为粪坑。讲究的厕所,每个孔洞上还有一个可向后掀起开启的盖子,现代的坐式便器,显然是抄袭这种传统模式。
南方地区四合院房屋四角相连,这样就没有一个像北方民居那样的不被人注意的院落死角。在院子中间环视,能看到每—个角落的房间,如果在任何一个房间内设置厕所,都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情绪,所以南方大多数地区的民居,房屋中都不设厕所。
这与人们的用厕习惯也有很大关系。在江南水网地区,夜里人们使用一种坐式的木桶作为便器,桶中放水,这种木桶叫做马桶。等到清晨,由家中的妇女将桶中的粪便倒掉,然后拿到河边用竹刷清洗,白天把马桶放在路边的阳光下晾晒,以便散发臭气,不致夜里家中太臭。因此,与其说人们注重厕所,不如说人们注重马桶。女儿出嫁时,往往都要在嫁妆中放一马桶,这还是说明了厕所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正是由于使用了马桶的习俗,所以除了富有人家的大宅院以外,普通家庭的庭院中不设厕所。这样,南方的四合院大都四角房屋相接,形成方形漏斗式的屋面,俗称“四水归堂”。下雨时,天水都流到院内,据说是“肥水不外流”,寓聚财之意。
马桶的差异
太湖流域的苏南、浙北、浙中地区,过去最为普遍的是上图这种坐便式厕所。和此图(制图/于继东)所示现在的坐式便器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坐凳面前低后高。如此一来,如厕者更容易在坐着时,手抓草纸,两个胳膊肘轻松地放在膝盖上。更重要的是,其裤腰带能稳稳地挂在前倾的脖子上,不会滑脱。
看人“方便”
在中国传统厕所中,开敞的厕所形式非常普遍。
在江南地区,男人的小便器就设在路边。男人方便时,背后就是公共道路,这种模式的小便器在太湖流域目前仍然可以见到。
由于使用坐式便器,除了侧面可以看到如厕者的大腿侧面外,从正面看,如厕者的身体是没有任何部位暴露的。因此在二十年前,在江南许多地区的公共厕所是不分男女的,而且是开敞式的。如厕者每人都弓着腰,脖子上挂着软软的长布裤腰带,手里握着黄草纸,一排人坐在便器上,不论男女,大家可以相互聊天。
我是在北方长大的,小时候没有到过江南地区,因此见识很少。上世纪70年代初在南京艺术学院读书,常常在江南和长江三角洲一带实习。一次和同学去南通郊区,在一个弯路处,我们步行的正前方就是一个姑娘在晴朗的天空下正对着我们坐着如厕,而我们一群人必须正对着她走过去,到她面前以后才能右转弯。我当即就躲到同学后面,结果事后被同学批评一通:“别人如厕是很正常的事情,你甚至可以打个招呼。但是装作没看到,明显是在偷看,是对人不敬。”
在新疆喀什地区,城里的传统民居的建筑密度很大,因此人们不可能在寸土寸金的院子内再留出一个厕所的位置。因此,把土房子顶上当作厕所是最合理的位置了。当然,这个所谓的“厕所”就是平平的房顶,没有任何蹲坑之类的设施。由于新疆的空气湿度非常低,尿液在土房顶上很快便会蒸发,而大便也会迅速被抽干,变成便饼,不会有任何异味存在。因此,人们只需要定期将干硬的便饼用铁锹铲掉,丢在房子外侧的巷子里,然后用车运走即可。
我们在1992年去喀什拍摄传统民居时,同去的中央电视台的一位女士要如厕,而我们也正在房顶上拍摄。幸好我们采访的这一家人家,在房顶上的一隅用塑料布做了个十分简易的“墙”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使那个“厕所”变成一个相对于同一房顶上人的私密空间,这位女同事才真的方便了。
简单但需要技巧
中国是一个大国,拥有丰富多采的传统厕所形式。
有一种坐式厕所,便器简单之极,只是一根横木,下面有两条腿支撑,形式如同一个单杠。如厕者就让大腿的前部坐在这根不甚光洁、有点弯曲的、细细的横木上。屁股部位的下方是一个很大的、半埋在地下的砂缸,也就是粪坑。这种厕所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区都曾有过。我不曾有这样如厕的经历,但是想象中,如厕者还是需要体力和技巧的:一要保持好平衡,其要领是身体弓腰,不能让上身直立,否则就会翻到大粪缸里。二是架在一根细木头上的腿很容易坐麻,因此在想象中应不适宜文人一边读书一边如厕。
如果说前面刚提到的坐式便器需要经验,下面谈的蹲式便器同样需要经验。在福建和江西,有一种蹲式便器很奇特,在长长的、深深的沟状粪坑之上,设置每组距离约30厘米、由两根各宽约8厘米的长木板,跨越粪坑,横架其上,构成一种蹲式便器。人便在这两根各宽约8厘米的木板上蹲着,问题是如果木板的强度不够坚实,人踩在上面便会颤悠悠的,没有练习过的人肯定会担心掉下粪池。但是当地民众都普遍训练有素,人们把脚做成外八字,用脚心放在木板上,稳稳地蹲着,即使是穿草鞋都没有问题。
最需要技巧的厕所
这是两种横杆式的厕所。上图为坐式,如厕时需要下蹲,然后让接近膝盖的大腿部分搭在横置的木棍上,坐稳后便可以使用。此图为蹲式,使用时,人们需要将两只脚稳稳地踩在两根细棍上。不过,不管是哪种,都需要如厕者很有技巧,否则难免“人仰马翻”。
刚提到的这种厕所,粪坑过于开敞。而在赣南,则有一种密封极好的蹲式厕所。厕所内为一平坦的木地板,在木地板上每个蹲位开挖两个孔,前面是小孔,供小便,后面是大孔,供大便。大孔与小孔似连非连,孔形像一个葫芦,大便穿孔掉入下面的大木桶里。
最文明的厕所
在福建和江西南部,有一种铺着木地板的厕所。每个蹲位仅留前后一大一小、似断似连的两个孔洞,分别为大小便下坠的通道。这种文明的厕所,对每一个如厕者,都是一次如厕是否“认真”的考验。
这种厕所太过文明,像我这种未经训练的人不太敢用这种厕所。因为我担心自己蹲下的位置不正确,假如粪便不能准确穿孔而过,就会让厕所地板很难看。
厕所在空中
空中厕所可以大致分为两类:水上、陆上。
水上空中厕所以侗族为代表。厕所为干栏式全木结构,成为架在水塘中的一个小木屋,小木屋与岸边用木板桥相连接。厕所为蹲式便器的单间式,有一个向外开的小木门。门开时表示厕所是空的。蹲坑是向下开敞的,大小便直接从蹲坑落入水塘,成为鱼的饲料。
陆上的空中厕所,以四川西部马尔康地区的藏族民居为代表,厕所设在楼上,而且多将厕所悬挑在楼层室外,上下层错开蹲位。这样,从造型处理上大大丰富了原来十分单调的方盒子一样的民居造型。上层的出挑厕所位置并不相互对应,使民居的立面上产生了有趣的凹凸,有一种几何美的节奏感。在甘孜等地,出挑在外的厕所用墙包围,变成了一种碉楼,在厕所的墙面上开有小窗口,可以望、射击。
空中厕所
此图描绘的是藏族民居,标示的部分即厕所,多悬挑在楼层室外,上下层错开蹲位。如此,不仅丰富了民居的外部造型,而且厕所蹲位的上下层彼此错开,可使粪便直落地面。由于粪坑在室外底层,而且不在入口一侧,所以室内十分清爽。粪便一年清除一到两次作为肥料,也能节省人力。
我在调查中发现,这种传统厕所非常合理,不仅丰富了民居的外部造型,而且厕所蹲位的上下层彼此错开,可使粪便直落地面。由于粪坑在室外底层,而且不在入口一侧,所以室内十分清爽。现在新建的公厕设在平地上,粪便到了冬季会冻结,很难清除和使用。从这一点回头来看传统民居,才能理解民俗与当地条件是怎样的吻合。
随身携带的厕所
当年皇帝外出,需要方便时,便有几位太监在地上铺上一块皮子,再用手扯着帷幕成为一圈遮挡,里面的空间便是皇帝的如厕之处。这是为皇上随身携带的厕所。
其实在旧时,国人的服装有许多实用之处,可惜现在我们早已都穿洋装,对于民族服装几乎一无所知。好在内蒙古和青藏高原的牧区,当地民众仍然身着民族服装,除了给人们展示文化传统的魅力之外,还向我们展示了服装实用的一面。在这里,我们主要谈一下民族服装在如厕时的方便之处。
我们知道,平时草原上人很少,可是在那达慕大会或者是民族庙会等节日场合,一下子会有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时假如想找一个厕所,那是不切实际的。民族服装的好处就在于,宽大长长的衣服可以遮挡住方便时的尴尬与不雅。在尊重别人又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只要蹲下,衣服的下摆完全胜任前文谈到的为皇上遮挡的帷幕。
我自己多次遇到过这种花费很长时间和跑很长距离才能方便的情况,但是看到民族兄弟姐妹都这么便利,深感到穿洋服的不便。我还读过北京知青回忆录,其中谈到这样一个情节:北京知青“文革”在内蒙古插队时,一次他们批斗一个牧主婆。在批斗过程中,这个牧主婆蹲了下去,过一会儿又站了起来。细心的人注意到,在她的身下,是刚刚方便的一处小便。
总之,中国传统厕所的形式十分多样,限于篇幅,我还没有谈厕所材料的丰富。可惜的是,传统厕所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从我们古老的国土上消失。因此,记录下来这些丰富的民俗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沁丰防返味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解决厨房及卫生间防臭、防串味等问题的公司,针对的是居家所碰到的难解决,很头疼的厨房串烟、卫生间返臭问题。我们提供的是一整套能完美解决厨卫防臭串烟的处理方案,适合于家庭,医院,学校,宾馆,酒店,写字楼等各种场所。我们以改善大家的居住环境为己任,让大家的生活更舒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